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本文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诠释母爱的力量,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以下是主要分析内容:我们每当下课时,总会为我们的失去感到遗憾;但转念一想,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是我们失去的那些别人。而《永生的眼睛》,正是这样一个被忽视却温暖的伟大故事。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角膜捐献的相关知识,但对于这一主题,学生还处于了解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更多地通过具体事例来引起关注。
【教学目标】
1、能理解琳达的母亲、父亲和女儿三人对角膜捐赠的不同态度和感受;2、能体会母爱的深刻含义;3、了解角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琳达母亲对角膜的捐赠态度变化的原因;难点:通过具体事例来理解琳达母亲的善良和无私,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 听写词语:捐赠角膜、角膜、痛苦、骄傲。
(2) 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 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 认真阅读全文,梳理关键点
1. 理解琳达母亲的不同态度:在父亲的话语中,她平静地说捐赠角膜后的意义;在母亲的回忆中,她感到骄傲;在女儿的话中,她感受到母爱。
2. 理解父亲的深情:
(1) 儿童对角膜的神奇感到快乐和自豪;
(2) 父亲为外公捐赠角膜的温暖感,令他平静地说,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也要给失明的孩子捐赠角膜。
3. 理解父亲的无私:
(1) 父亲的角膜捐献不是给家人,而是赠予他失去生命的人;
(2) 父亲的善良和执着,让母亲对这种情操有了强烈的认同感。
4. 理解母亲的深情:
(1) 母亲为外公捐赠角膜时感到骄傲,并将此视为精神的提升;
(2) 奶奶在回忆父亲和女儿的时候,依然充满爱意。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 齐读课题。
(2) 明确文章主题:通过故事告诉我们,母爱的力量往往比角膜的捐赠更有意义。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 阅读琳达的一句话:“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这句话能引发我们对母亲深情的理解和反思。
2. 从文中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她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母爱的正能量。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 将故事中的感人瞬间记录下来,分享给家人或朋友听,感受母爱的力量。(建议使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描述。)
2. 提问:为什么琳达的母亲会对角膜捐赠持如此不同的态度?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心灵感悟?
六、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痛苦?骄傲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duanpianguigushi/2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