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绝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绝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学习并认识字音、字形和字义,了解《绝句》诗歌的内容及意境。
-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整体感知力。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受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字音、字形和字义。
- 难点:感受《绝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一、开篇揭题(10分钟)
教学内容:
1. 导入游戏:学生猜字卡
- 出示“柳丝丝”、“黄悠悠”、“白鹭行”、“万里船”等字卡,让学生猜测并写出对应的汉字。
2. 读诗解读
- 学生齐读《绝句》,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1. 自主学习(5分钟)
- 自主学习任务单:请每个学生根据字卡写出对应的汉字,并在课件上标出字音。
- 反馈与引导:
- 参与学生分享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教学生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2. 尝试理解(10分钟)
- 课件展示:逐一呈现《绝句》中的诗句及其对应的字卡。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读出这些古诗。
- 引导思考:
- 学生尝试将“柳丝丝”、“白鹭行”等字卡读出流畅的生字。
- 教师重点讲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境。
3. 观察与想象(5分钟)
- 课件展示诗句:学生观察并尝试想象《绝句》中的画面。
-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填空练习(10分钟)
知识巩固:
- 字形:
- “柳丝丝”、“白鹭行”
- 字音:
- “窗含西岭千秋雪”、“万里船”
- 字义:
- “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窗”是“窗花”;“令”是“令旗”。
提示与引导:
- 学生尝试在横线上填上字形、字音和字义。
- 教师提示:“窗”对应“窗花”,“令”对应“令旗”,学生可以一起完成练习。
四、拓展欣赏(5分钟)
- 图片展示: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自然景色,思考诗中描绘的场景。
- 引导思考:
- 火红的太阳、高远的山峦、大船驶向东吴等画面如何衬托诗的主题?
- 首先有春天的生机,接着是秋日的广阔,最后是夜晚的宁静。
五、总结与作业
总结:
- 教师发言:简单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谈谈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
- 填空练习:完成课后作业题,如“柳丝丝”、“白鹭行”等字卡对应的字形、字音、字义。
- 拓展思考:观察家中或校园中的自然景色,并尝试运用《绝句》的意境和语言描述。
材料附录
- 附:学生填写《绝句》练习题:
```
柳丝丝,()悠悠;
一行白,()向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舟横万里?
泊万里,驶之东;千古佳句,万世称。
(填字卡内容) ```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古诗《绝句》中的生字词性、音韵和意义,同时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绝句》:一首充满生机与力量的作品
一、激趣引题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一幅春日当空的画卷。
杜甫草堂前的窗外,飞天若隐若现,白鹭穿林影,千秋积雪披着一片洁白的外衣,映着晨光。这幅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二、整体感知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色彩与韵律,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景画作。
-
“行háng xíng yuán zhuān wù shì”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平日里坐在草堂前欣赏窗外景色的情景。白鹭在空中飞舞,千秋积雪覆盖大地,静谧而神秘,仿佛一幅未画出的水墨画卷。 -
“两黄鹂鸣翠柳,行háng yuán qì bù chú shí bù”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来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家乡。两对黄鹂鸣叫着,连绵的翠柳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
“西岭千秋雪,西uán bù qīn wù dì chéng”
这句诗通过描绘西岭上的白雪,表现了诗人通过窗户欣赏到的春天美景。一年年过去了,却依然如同当年一样,晶莹闪烁。 -
“门泊东关万里船”
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怀。千秋万里,行háng yuán qì bù chú shí bù,尽收窗柜,映照苍茫。
三、情感表达
这首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诗人欢快激扬的情绪,传递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情感。
-
“白鹭,它们飞向天际,让这幅画显得更加纯净而明亮。”
白鹭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象征着希望与自由,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千秋积雪,沉淀成一片洁白,给这幅画增添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魅力。”
积雪如绸缎般覆盖大地,暗示了大自然的静谧与深远。这种静与动的和谐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与宁静的感觉。 -
“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卢绝游园不值中提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江南水乡的美景,将春天的气息融入到全诗意境之中。
四、教学策略
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激趣引题:自然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而产生对古诗的兴趣。 -
整体感知:从句到句,逐字呈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多角度的阅读和感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意。 -
情感表达:朗读为主,结合想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中的韵律美,同时通过联想,将诗歌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 -
教学评价:以画为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培养。
五、总结
这首《绝句》不仅是一首经典的诗篇,更是新课标下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的生动实践。
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动人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帮助他们从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这堂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灵活的设计和引导,也反映了新课标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duanpianguigushi/2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