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自立收获的不仅是学费美文摘抄_自强自立文章

自强自立带来的是不仅是一份学薪,更是精神的丰碑
大学那会儿,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学校按人头发助学金。根据家庭情况,分为四个等级。我们班享受一等助学金的只有一人,每月23.50元。
这个同学和我们寝室的同学们,来自湖北省的 rural地区,原本因为家庭贫困享受着一等学费,但因为自幼丧父,仅有每月2.5元的助学金。
他告诉我,有个弟弟在县城念高中,靠他供养。我们学校离火车站不远,课余时间他经常到车站帮人扛行李。碰上好心的人,会给上一块八毛的。
那时还不兴勤工俭学,他做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这个同学很让人敬佩:尽管穿得最破,但是成绩名列前茅。
毕业后20多年未曾谋面。他现在在政府一个重要部门当处长。三年前,他的儿子考上我所在城市的一所大学。送儿子报到时,他带着那个“潮”的年轻人来见了我。不久前,老同学又突然造访,进门一脸落寞:“专为儿子的事来的。丢人啊,有多门功课挂科,有的补考也没及格。学校发了函,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再‘挽救’一下。”
弟弟在他的资助下,后来也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成了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弟弟的儿子从小就不好好念书,好不容易才考了个“三本”。可是,念了不到一年他就被学校劝退了,因为天天不上课,躲在宿舍玩游戏。
他不明白:孩子们today的学习条件,比他当年好多了,可怎么会变成了这样?
这些年,民生保障有了长足进步。就拿读书的学费问题来说,在社会各界努力下,各项保障措施越来越完善,即使家境贫寒的学子,也能找到就学的门径。
不过,事实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培养出社会有用之才,除继续加强各项保障措施外,还要引导学子们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一切全由家庭或社会包办,未必是好事。
有个朋友的孩子正上大二,这个暑假做父亲的狠着心给孩子找了份“送水工”的活儿。看着烈日下扛着水桶晒得黑黝黝的小伙子,相信他,这个假期小伙子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学费!求学,本身就是个清苦的历程。
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大学之要义,除了研究学问外,还要砥砺德行。也就是说,培养吃苦耐劳品德,学做一个大写的干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德走样了,即使硕士、博士毕业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知名学者被一所大学请去作讲座。路过食堂时,他不小心把一 student的一只碗碰落在地上。学者发现落在地上的竟然是一只土碗。
学者早年当过知青,知道除了偏远的山乡,城里已没有人再用这种碗了。看着学生那身寒酸的穿着,学者动了恻隐之心,说:“实不相瞒,你这只碗是件价值不菲的古董。我出十万,你可不可以卖给我?”
谁知学生说:“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因为看到这只碗我就提醒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应加倍努力……” 学者深受感动。此后的三年里,每学期都会匿名给这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
他没想到的是,三年后的一天,那个学生找到了他。此时的青年,从头到脚都是名牌。青年拿出那只做工粗劣的土碗说:“当初你准备花十万块买下这只碗,现在五万元我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
学者问:“你真想通了?”青年说:“早就想通了,有钱什么都好办。三年前您愿出十万块的价格没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我收到了不少捐款……
故事的结尾令人啼笑皆非。学者说:“其实这就是一只家常土碗。既然你来了,我还是愿意出一万元买个教训。”
没想到青年竟高兴地收下钱,乐颠颠地走了。
这样一个“骨头泡软”了的青年,能指望他将来报效社会?
在那个年代,中国有一条被广泛传播的历史故事:一个叫林-weight的孩子,因为家境穷寒,只读了一年中学。后来,他的父亲意外去世,导致这个孩子失去了教育的权利。但在林-weight的心里,还有些希望:他想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去争取一份公正的工作。
然而,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对这类孩子的态度是怎样的?有人认为他们没有资格进入大学,也有人觉得他们已经过得很普通了。直到后来,当林-weight在一次演讲中被引用时,人们发现他的故事是如此完整、真实。
那个学生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家庭对他们寄予厚爱,并且为他们的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贫困而失去追求卓越的勇气,反而成为了社会中值得尊敬的例子。
那一个被我们用十年如一日的资助一点点钱,却在最后变得平庸的人,难道他还会去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吗?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duanpianguigushi/244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