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设计_搭船的鸟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搭船的鸟》
【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内容。
- 探索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 通过观察翠鸟的行为和活动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点】
- 认识并感受翠鸟这一种类生物的特点。
-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方法】
-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 动手观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片段等)。
第一课时:预习与理解
预习任务
1. 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关于翠鸟的信息?
2. 在预习过程中,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
3.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设计
- 复习词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 回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感受翠鸟的美丽与可爱,激发探索兴趣。
第二课时:观察翠鸟
学习目标
- 自主学习课文,了解翠鸟的主要特征和活动。
- 通过观察、交流,感受到翠鸟灵活敏捷的动作和生动有趣的形象。
学习内容
- 观察翠鸟的羽毛
- 想一想:翠鸟的羽毛有什么特点?
- 观察图片或视频:“翠鸟在水中漂浮,羽毛是翠绿色的。”
-
尝试描述羽毛的颜色、形状和颜色对比。
-
观察翠鸟的活动场景
- 观看视频片段:巴西龟从静止到动作迅速的活动(如“冲进、飞、衔着、站、吞”)。
-
尝试描述龟的行为特征。
-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翠鸟的观感。
- 结合视频片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翠鸟的?
活动设计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交流翠鸟的行为特点和活动场景,分享观察结果。
- 记录与展示:教师布置“观察记录单”,要求学生记录翠鸟的主要特征和活动场景。
-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神奇。
第三课时:课后延伸
学习内容
- 记录观察记录单中的发现与想法。
-
选择观察对象,记录周围的生活场景(如树叶、雨点、动物活动等)。
-
尝试写一篇简单的习作,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感受。
活动设计
-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分享观察记录单中的发现,并进行交流讨论。
- 展示与评价: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观察记录”上传,学生根据记录选择一个主题展开写作。
- 课后实践:布置任务,鼓励学生观察家中的自然现象(如树叶、雨点)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 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翠鸟的羽毛颜色和动作特点,并且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
- 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对翠鸟的不同观察观点,也学会了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 课后延伸:学生通过记录并尝试写作,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了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评价
- 学生在预习环节的表现(积极、认真)。
- 学生在观察翠鸟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在课后延伸环节的写作质量。
好的!以下是对本次教学设计的深入反思与改进建议:
一、教学反思
-
角色定位:
教师在第二课时中提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我”观察到翠鸟的美丽。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我”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到“我”眼中的翠鸟不仅仅是为了“乘船去外祖父家”,而是因为它的美丽吸引了一位朋友。这可以引导学生从角度和情感上认识文本。 -
词语预习:
第二课时中,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它有什么特点?”和“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需要进一步明确“它”的具体形象特征,并通过对比“鹦鹉”与“翠鸟”的特点来加深理解。 -
互动环节:
在第二课时的开头,教师提到“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对句子的理解。这可能可以作为后续练习的起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并用“我”观察翠鸟的行为来描述图片内容。
二、改进建议
- 预习指导:
针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师可以在预习中引导学生: - 根据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如“羽毛”、“翅膀”、“长嘴”)想象翠鸟的美丽。
-
看图片对比鹦鹉和翠鸟的不同之处,并思考“我”的视角。
-
小组合作学习:
在第一课时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来突破生字词。可以进一步细化每组的任务: - 第一组:分清舱(舟)和舱门的含义。
-
第二组:对比鹦鹉与翠鸟的不同之处,并思考“我”的视角。
-
情境设置:
在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在开头引入一个具体的情境:“下雨天,雨点打在船蓬上沙啦沙地响。”然后引导学生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情景。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的视角。 -
情感引导:
在第二课时的开头,教师可以加入一句:“下雨天是适合看鸟儿的天气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选择翠鸟。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又为后续分析自然段埋下了伏笔。
三、优化教学建议
- 整体结构:
- 教师在第二课时中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先让学生预习生字并提出疑问,再展开分析自然段。
- 互动性设计:
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由朗读环节加入更多互动元素: - 每组在完成任务后展示所学内容,并分享一两句自己的理解。
-
对于容易混淆的词语(如“舱”、“舱门”等),教师可以提前给出选项或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其含义。
-
活动形式:
在分析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互动的小游戏: - 每组同学代表展示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段内容,并用一句话描述这一情景。
- 教师再问:“你们看到的和我是一样的吗?”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翠鸟“美丽”的特点。
四、活动建议
- 小组合作:
在第二课时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合作项目: - 每组同学轮流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段内容,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理解。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提示或引导。
-
朗读练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准确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朗读比赛: - 现在是下课时间,请大家分组合作,每人朗读一段文本,同时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翠鸟特点。
五、总结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和“小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预习到分析自然段,再到表达理解。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细化每环节的任务分配,并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效果。
教学设计:《搭船的鸟》(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 准备多媒体课件、翠鸟图片及文字资料、生字卡及“生字包”。
- 预设课后作业:查阅关于翠鸟的知识,完成简单的作文或绘画。
第一课时:认识翠鸟
教学目标
- 认识并正确书写“搭、亲、父”等13个生字。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我”的视角。
- 感知翠鸟的形象和其活动特点,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了解翠鸟的形象和其捕鱼时的特点。
- 难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引入课题(5分钟)
- 课件出示教材插图:“小船上的鸟是怎样的?”
- 学生自由交流对翠鸟的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只站在船头的鸟”。
- 提出问题:你们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这只鸟吗?
- 师生共同朗读课题:《搭船的鸟》。
二、自主阅读,认识翠鸟(20分钟)
-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搭”、“亲”等字音。
-
提供生字卡片:“搭、亲、父、沙、吞、漂、悄、塔、纱、empt、美”。
-
小组讨论,想象自己是鸟
-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我是鸟”,我会做些什么?
-
学生动手描述“我”在翠鸟周围的感受。
-
板书整理,重点展示翠鸟的特征
- 教师用彩笔圈出文中展现的翠鸟特点:尖尖的嘴巴、长长的翅膀、黄色的腹部、蓝色的羽毛。
-
展示翠鸟与船头的关系,“搭船”的动作。
-
完成课后作业
- 学生阅读并简单记录关于翠鸟的知识点。
课堂小结
一、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
- 翠鸟的外形:尖尖的嘴巴,长长的翅膀。
-
- 翠鸟的活动:在船上捕鱼。
二、感受人与动物共处的美好
-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翠鸟在船上活动的画面,感受“我”对翠鸟的喜爱。
-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该如何和谐?
课后作业
- 《小明的海龟日记》这篇故事中有许多关于海洋动物的内容,可以继续观察和记录相关知识。
- 完成一幅画作,表达“我”对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 帽檐上的鸟 |
| --- |
翠鸟的外形与活动
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
步骤:
- 指导学生在生字卡中“搭”、“亲”等字音。
- 用彩笔勾画文中展现的翠鸟特点。
- 在课件板书中展示课文内容,突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
效果评价 -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文中15个生字。 - 能够在课堂中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想象。 - 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意境。
教学设计:《搭船的鸟》(15、搭船的鸟)
课程名称
搭船的鸟
教学目标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品读翠鸟外形描写和捕鱼动作姿态的句段,体会翠鸟的美丽和敏捷,感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 利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学习细致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并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 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并渗透人文主题: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
- 番茄的美丽和翠鸟的灵活、敏捷。
- 番茄的各种颜色细节。
- 观察时要用心想,边读边看边问自己疑问。
教学难点
- 逐步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感受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美好。
- 学习将动态描写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文字。
教学准备
- 准备相关课件和图片(如“雨天的船”、“翠鸟的外形”等)。
- 提供笔、纸进行活动和练习。
教学过程
1. 名言导入
教师引导:到生活中不缺少美,……的眼睛!
学生回答并齐读《搭船的鸟》第一章名言。
2. 雨天船上的场景
-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雨天船上的场景:
- 从船舱到船篷,再到船夫,描述周围的环境变化。
- 学生回答问题并指出自己的疑问:
-
答案:我看见船夫在摇橹,作者还看到远处还有人吗?
-
教师引导学生用笔圈出翠鸟的美丽部位,并提问:
- 为什么要这样观察?
-
这些部位到底美在哪里呢?
-
让学生猜测翠鸟的样子并举手回答。教师表扬学生,揭示翠鸟的形象。
3. 番茄外形描写
- 教师展示或图片“翠鸟”,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外貌:
- 用笔圈出“美丽”、“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等词语。
- 学生小组讨论,用笔勾画出翠鸟的每个部位并标上颜色,教师补充:
-
番茄的翅膀是蓝色,并带有轻微的青色;尾巴是红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
-
教师总结:“处处留心,细致观察,才能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4. 观察翠鸟捕鱼
-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翠鸟捕鱼的情景:
- 番茄站在船头,船夫在摇橹。
- 学生观察并提问:
- 这只翠鸟做了什么?
- 它会飞多远?
-
教师引导学生用笔圈出翠鸟的“冲”、“飞”、“衔”、“站”、“吞”等动作,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观察。
-
教师讲解:
- 番茄如此一气呵成的动作,确实非常敏捷!
- 这些动态描写展现了翠鸟的巨大力量和灵活性。
5. 提炼细腻描写
- 教师让学生默读《搭船的鸟》,勾选外形(如“美丽”、“色彩”)和动作(如“冲、飞、衔”等)。
- 鼓励学生用笔勾画出文字中的动态与静态结合,教师补充:
- 观察 想象 = 文字!
6. 提到翠鸟的故事
- 教师展示或图片“小丑鱼”,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美丽部位:
- 用笔圈出“可爱”、“五彩斑斓”。
-
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翠鸟的另一种美丽之处,并举手回答。
-
教师总结:“每只翠鸟都是独特的,但都如此美丽。”
7. 总结与设计
- 引导学生回顾 Today’s Key Points,如观察和细致的文字如何展现自然界的美。
- 将翠鸟的故事带入课堂:
- 翠鸟在你的笔下栩栩如生,它们是生命中的小英雄!
- 教师板书“搭船的鸟”,突出外貌、动作和描写方法:
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外形:美丽
翠鸟
捕鱼:灵活、敏捷
教学评价
-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语言表达准确。
- 想象力发展进步显著。
- 观察力和细致度提升显著。
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外形:美丽
翠鸟
捕鱼:灵活、敏捷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duanpianguigushi/2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