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乡愁》教案_乡愁席慕容朗诵技巧

席慕蓉《乡愁》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席慕蓉《乡愁》这首诗的特点和内涵。
教学重点: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1、《乡愁》朗诵带;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1、上课一开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2、导入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3、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
三、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自读全诗: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2、好诗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第二首是席慕蓉的歌曲《归乡》;第三首是罗大佑的《思乡》;第四首是余光中的《思乡曲》;第五首是王维的诗《思乡》;第六首是席慕蓉的《思乡》。
4、请一同学配乐朗读: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5、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教师作出评价。 6、齐读:教师指出“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然后进一步分析:“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学生通过音乐和诗的对照,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否是因为诗中使用的意象不同,反而使情感显得更加淡薄?而罗大佑的小提琴曲《思乡》却让我心潮澎湃,这种差异是因为诗中的意象与现实相矛盾,而音乐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壮起。 7、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变化: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对比,我们能更清楚地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改变。 8、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 9、老师再讲解:“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10、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老师建议我们思考,为什么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1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正反两面的对比,说明了思乡之情的深沉与超脱。” 12、老师总结: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如何超越个人的现实生活。 13、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背诵:余光中的《乡愁》诗歌要通过朗读和理解来掌握,这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去思考每一节的内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4、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四、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观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变化。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课外历史知识和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其内心:学生可能会想到那些曾经和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却很难再感受到那份温暖与爱。 5、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写其他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并加入意象描述。 6、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7、播放罗大佑的《乡愁四韵》:老师提醒不能只看诗句,要结合曲中的人声和意境,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背后的深意。 8、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拨引导,促进班级文化的和谐发展。 9、老师布置作业: (1)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duanpianguigushi/2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