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雨点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雨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认识11个生字;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主要内容;
- 了解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新朋友——雨点
场景: 教室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老师展示了一张图片,内容是:一张云母妈妈(rain mother),她有一个可爱的小朋友“雨点”(rain point)。
活动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幅图里的东西吗?是吗?它叫什么名字呀?
教师引导: - 你知道吗?这是一张图片,叫“云母妈妈”,因为它是妈妈的名字。 - 它的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雨点。
学生反应: - 回应:“哦!是雨点啊!” - 可爱!太厉害了!
教师总结: - 这是一个新朋友,让我们用“雨点”这个名字来欢迎它吧!
二、初读生字,认识关键词
活动2:认读生字(重点词语) 1. 每个学生自己先尝试读一读教科书中的生字,如“数不清”、“飘落”等。 2. 将生字卡片放在一起,让学生圈出生字,并自由拼写。
教师提示: - “数不清”的意思是什么呢? - “数不清楚”——没有一个确定的数量或数量是明确的。 - 你听到了哪些关键词呢?(如“飘落”、“有花有草”)
学生反应: - 回应:“哦!我认出来了!” - 赞扬!
三、理解课文,学习关键词
活动3:读小雨点的对话(自然段1) 1. 读一读教科书中的自然段1。 2. 教师提问: - “你们看到了什么?” - “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3. 学生小组合作朗读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师提示: - “有花有草”——是指小雨点去的地方是“有花有草”的地方。 - “没有花没有草”——指的是大雨点去的地方缺少了花和草。
四、指导书写,“方”这个生字
- 教师示范书写:“方”这个字,强调它的笔画结构。
- 请一位学生扮演“小雨点”,在黑板上模仿老师的书写示范,互相评价。
-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方”字的写法。
教师提示: - “方”是一个左右对称的字,左边是“口”,右边是“田”? - “口” 是左边的笔画,右边则是“田”。 - 可以说:“方”——口加田。
五、总结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
- 学习了哪些生字?
- “雨点”在故事中的角色是什么?
- 教师鼓励学生对新朋友“雨点”充满好奇,并期待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 学生小组讨论:“你最想对‘雨点’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自然段1
雨点来到它去的地方,发现那里有花有草。大雨点带着种子去那里,雨水浇 them 地。
板书内容:
雨点 有花有草 大雨点 没有花没有草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雨点第一课时”,我成功地帮助学生认识了11个生字,并理解了它们在故事中的意思。特别是“数不清”和“飘落”这样的关键词,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掌握,同时课堂氛围也变得非常活跃。未来,我会继续设计类似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下雨》教学设计(第一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下雨》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 认识“雨点儿”这个儿化音字,正确书写“雨”和“月”这两个单字。
- 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法,初步体会课文内容,感受下雨时的美丽景色。
- 在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探索“雨点儿”这一儿化音,理解其发音特点和意思。
- 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法,感受下雨时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 播放《青蛙写诗》动画片段。
- 小黑板或投影仪,制作“雨点儿”、“飞云朵”的图片和文字(如:雨点儿、飞云朵)。
- 倾听《小雨沙沙》歌曲,准备让学生背诵的内容。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雨点儿的自我魅力
1. 回忆与下雨相关的故事
(1)师问:“今天,我们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回忆《青蛙写诗》中的“青蛙是多大的青蛙?它跳起来多高?青蛙是多小的青蛙?”
(3)引导学生猜测“雨点儿”是什么字。
2. 认识“雨点儿”并展开学习
(1)师板书:“雨点儿”。
(2)用手指指课件中的图片,讲述“雨点儿”的形象。“雨点儿”是小雨点,像雨水的滴答声。
(3)朗读课文第一段:
雨点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舞,它们像蝴蝶一样美丽,轻轻摇晃着天空。
师问:“雨点儿是多大的小生命?它能飞多高?”
(4)引导学生想象“雨点儿”的样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观察与交流
(1)播放《下雨》片段,并引导学生观察:
- 雨点像什么字?
- 雨点儿飞到哪里去了?
- 它们和小动物有什么关系?
(2)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
4. 感受与总结
师问:“你们觉得雨点儿最美丽的地方是什么?”
师板书:雨点儿的自我魅力。
五、教学设计亮点
- 教学注重从生活出发,通过“下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 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雨点儿”的形象与变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 通过朗读、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字,并建立与课文的联系。
六、教学反思
-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雨点儿”这一儿化音的理解仍然有些模糊,需要在后续练习中重点强调。
- 在观察活动中,部分学生未能准确描述“雨点儿”的形象,可以根据课件内容进行适当引导和补充。
- 朗读《小雨沙沙》这首歌时,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歌词,但仍有少数学生需要加强练习。
以上为第一课的详细教学设计,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扩展,确保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我们去过的地方怎么样了?
设计意图
听完配音画朗读后,引导学生提取简单信息反馈,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了解。
2.你喜欢这样的雨点儿吗?
半空中的雨点儿还有很多很多,这不,这里有一些穿着问号衣裳的雨点儿,想请教你们他们头上都有个什么字呢!
(分组出现)
1)多音字:数、长
2)新偏旁:彩、空、到
3)独体字:方、半、更、出
4)对比字:问——(闪)、绿——(红)
学生分组识记,并交流识记方法。多音字强调读音,新偏旁强调穴宝盖(儿歌:房顶平平秃宝盖,加个烟囱是宝盖,住进八人穴宝盖。)独体字可以组词及语境识记。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相机板书“数、长、彩、空、到”等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以“穿着问号衣裳的雨点儿”的情境创设、以及分组识记的方式等充分调动学生识记生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读记生字:领读、指读、齐读。
当看到孩子们都认识了雨点儿身上的字,雨点儿的问号就变成笑脸啦!变成了快乐的雨点儿。
设计意图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巩固对生字的识记。
二、快乐跳舞的雨点儿
快乐的雨点儿希望你们能读好课文,读出他们的快乐,可以吗?
1.读好对话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听老师范读
——自己练习读
——同桌分角色读
——展示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
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是朗读的一个重点,问句的语气,角色的语气,通过示范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揣摩体会。
2.读好停顿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
——自由说说逗号和句号的停顿怎么读。
——指读,师指导.
——小组一起读。(互相纠正)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逗号和句号在上篇课文《青蛙写诗》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个标点符号在朗读中的停顿需要再掌握,但要避免学生刻意停顿很久的现象.
3.读好全文
——师生合作读。(分角色)
——配乐朗读.
你们的朗读太棒了,看,雨点儿高兴得在地面上跳起了舞呢。(播放一段欢快的下雨视频或图片)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合作与配乐的方式,在之前重点局部朗读的基础上完整地全文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文章的体会.
三、五颜六色的雨点儿
雨点儿听到你们这么棒的朗读,更开心了,他们想,如果小朋友们能认真正确地书写他们肚子上的生字,他们就不仅快乐,而且还是最漂亮的雨点儿啦!
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1.书写刚刚识记过的字:问、半
——生观察,说说注意什么
——师范写,生书空.
——生练写,评价.
2.书写另外三个字:有、从、你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从”字左右两边的差别;“有”字下面不是“月”字.
——指生上台试写,点评.
——练写.
3.同桌互评出最漂亮的字,打上五星.
4.看到你们写的字这么漂亮,肚子上有字的雨点儿变成了五颜六色的雨点儿,把花朵和小草的颜色都穿在身上了,他们更漂亮啦!
设计意图
要书写的字也出现在雨点儿的肚子上,分两部分书写,第一部分“问”和“半”字主要由学生观察说出书写要注意的方面,教师范写;第二部分“有、从、你”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强调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由学生范写,集体点评完善。这样的方式更多变化,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四、长着翅膀的雨点儿
1.自由想象: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有的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有的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他们还可能去了哪里呢?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呢?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想象一下.
2.指答分享,师相机指导完善语言.
3.小组分享,小组成员都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互相提出建议.
4.小结:雨点儿给大地带来了美好的变化,大家都喜欢他.
设计意图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无暇,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以及其语感、语言完整性的引导,学以致用.
五、依依不舍的雨点儿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通过识记生字,让带着问号的雨点儿变成了绽放笑脸的雨点儿;通过了朗读,体会了雨点儿的快乐;通过书写,让雨点儿变得更漂亮了;通过想象,让雨点儿长出了翅膀,虽然课文学完了,但是雨点儿一定非常喜欢你们,非常舍不得你们。希望你们回家后继续朗读课文,读好停顿,争取背诵。再找一找还有其他描写雨点儿的儿童诗、文或其他形式的文章。
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 curiosity.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duanpianguigushi/2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