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设计_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与适用范围 - 定义: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在整个化学变化中保持不变”。 - 适用范围:适用于物理变化。
-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种类、总质量不变。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工具与准备 - 百分率计、水溶液 - 铜条、铁粉条、铝箔等金属材料(图片) - 金属架、天平、纸板、玻璃棒 - 洗洁精瓶(作为烧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情景引入
-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如何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金属材料的使用和生产中的应用。
-
回顾物理变化的规律
- 物理变化中,质量不变。
-
说明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物理变化。
-
引出化学变化的质量关系
-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如何?
-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举例实际现象(如泡沫爆炸)。
二、探索实验
1. 用水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实验准备:
-
准备水、铁粉条、铜丝、木板等。
-
实验过程
- 将水倒入木板,快速点燃。
- 随后迅速熄灭火源。
-
用百分率计测量木板被烧穿部分的质量。
-
现象与结论
- 结论:质量减少,说明氧气的消耗量等于水和铁粉条的总质量。
2. 铜丝燃烧实验
- 实验准备:
-
准备铜条、铁片等。
-
实验过程
- 在水浴中加热铜条和铁片,观察气泡速度是否一致。
-
记录铜条的烧焦情况。
-
现象与结论
- 结论:质量减少(消耗氧气),说明氢气的质量等于铜条和铁片的总质量。
3. 铁粉条燃烧实验
- 实验准备:
-
准备铁粉条。
-
实验过程
- 将铁粉条放入木板上,迅速点燃并熄灭。
-
用百分率计测量铁粉条烧焦部分的质量。
-
现象与结论
- 结论:质量减少(消耗氧气),说明反应生成的固体和气体的质量总和等于铁粉条和水的总质量。
三、理论推导
- 微观解释
- 铜燃烧生成氧化铜和二氧化碳,但总质量不变。
- H₂ CuO → Cu CO₂↑
-
通过电子白板演示水解示意图,展示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
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 总质量 = 参加反应物的质量 = 生成物的质量
四、实验方法与结论
- 实验设计
- 二组:铜丝燃烧实验。
-
三组:铁粉条燃烧实验。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计算各物质质量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总结与反思
- 强调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
质量守恒定律
- 定义:参加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 应用:探索物质性质的实际应用(如金属材料)
- 微观解释:原子重新组合,质量不变 ```
六、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实验与讲解,我深刻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同时,我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化学素养。
七、课后作业
- 查找常见的金属及其化学性质。
- 设计一个验证质量守恒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我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希望下次还能有更多机会深入学习更多化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9: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会用它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
- 能够观察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 探究原子的不变性和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材分析
- 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这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贯穿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和化学实验打下基础。
- 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已有对“物质”、“化学变化”等基本概念的了解,并能判断化学反应中是否发生新的物质生成(即原子不变性)。
- 教学难点与突破点:
- 从宏观角度看如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 理解“原子不变”这一原子性质的根本意义,并将其与质量关系联系起来。
三、学情分析
- 学习兴趣:初中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往往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规律,获得科学的探究经验。
- 能力储备: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进行基本的操作,但主要停留在现象观察和初步结论总结上。
- 认知水平:部分学生可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较为片面,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实践帮助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情境描述: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现象——“铁和氯水反应生成氢气”。
- 引导思考:观察到质量发生了变化,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质量会变化?”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规律。
2. 观察实验,发现规律
- 设计实验步骤:
- 向烧杯中加入铁粉和氯水溶液(NaCl溶液),搅拌观察是否产生氢气。
- 使用天平测量铁、氯水和氢气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 学生操作与思考:
- 学生分组合作,分别记录各物质的质量值。
- 讨论:铁粉和氯水溶液的质量总和是否等于生成的氢气质量加上烧杯中剩余的氯水溶液质量?
- 实验现象与讨论:
-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总质量保持不变(即质量守恒定律)。
3. 探索规律,理解原理
- 思考:原子不变性:
- 提问:质量不变是否与“原子不变”有关?
-
引导学生理解: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各原子在生成物中重新分组,但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因此,在反应前后,各元素的总质量和保持一致。
-
具体实验验证:
- 取两份烧杯,一份加入铁粉和氯水,另一份加入铁粉和氯水溶液,并观察哪一边生成更多的氢气。
- 计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得出结论:质量不变。
- 总结规律:
- 理解“总质量不变”、“原子不变”及其科学意义。
4.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 练习应用题:
- 给出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并计算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氧气与氢粉生成水的实验)。
- 设计实际问题:
- 老师提出:如果在反应中加入了一些额外的物质,总质量是否会变化?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总质量不变。
5. 总结与评价
- 总结规律:
- 钠、氢、氧原子的不变性导致质量守恒定律。
-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本质规律,其科学性和应用性都很突出。
- 学生参与与反思:
-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 教师反馈:
- 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主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规律。
-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 需要改进的地方:
- 对部分学生而言,对“原子不变性”这一基础概念的理解可能较抽象;
- 课后练习题在应用性方面可能不够充分。
六、作业设计
- 巩固知识:
- 利用提供的化学反应方程,计算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 实际问题:
-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式及实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第二课时)
1. 复习提问
1.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
2.这些微粒是如何构成原子的?
学生回答:
1.原子由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即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3.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则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例如:
-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4. 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表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用弧线表示电子。
例如:
- 民族中学的氯原子:
圆圈内为 17,弧线上的数字为8。
5.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和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6. 观察分析
通过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
-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例如:氦)。这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少于或等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通常多于或等于4个,容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7. 思考
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得出如下规律: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2.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活跃。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知识,并为后续学习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提供理论依据。
13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
教学目标
- 探讨燃烧的条件及其现象特征。
- 经典实验《观察水的组成》的过程与成果。
教学重点
- 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化学式为 H₂O。
- 通过电解水的过程理解水分子中的原子结构和水分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
- 熟悉《观察水的组成》的经典实验过程,掌握水分子构造及其电子排布特点。
教学方法
- 观察法:通过玻璃水槽中的水现象,探索水的物理性质。
- 实验探究法: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分子的组成与构成规律。
一、燃烧与灭火
小结:
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
2. 吹灭火焰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如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
二、水的组成
小结:
1.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化学式为 H₂O。
2. 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即 H₂O 的原子数比是 2 : 1。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燃烧与灭火
引入: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火灾现场的水和火的动态关系。
知识回顾:
1. 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或空气中剧烈反应的现象。
2. 吹灭火焰的过程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例如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
探究实验:
1. 在烧杯中加入热水,观察水的蒸发情况。
2. 用薄铜片和小石子或蜡烛点燃铜片上的白磷,过一会儿铜片上出现白磷燃烧的现象。
3. 吹灭红磷的火焰,说明在氧气充足时可燃物燃烧。
板书设计:
| 一、燃烧与灭火 | 二、水的组成 | |--------------------------|------------------| | 1. 燃烧条件 | 1. 水由 H₂和 O₂ 组成 | | (可燃物、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2. 水分子的原子数比为 2 : 1 | | 2. 吹灭原理 | 3. 氢原子的电子排布特点 |
小结: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化学式为 H₂O。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第二课时:观察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 细胞室中加入小烧杯(玻璃),用玻璃片盖住,装满水。
2. 洗涤玻璃片上的水,观察现象变化。
板书设计:
| 一、观察水的组成 | 二、水分子构造 | |--------------------------|-------------------| | 1. 玻璃片上的水分蒸发较快 | 2. 氢原子的电子排布特点 | | 2. 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 3. 氢原子的原子数比为 2 : 1 |
小结:
通过观察水的物理性质,我们发现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并且其化学式为 H₂O。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课堂小结
知识要点回顾:
1.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 吹灭火焰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例如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
3.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化学式为 H₂O。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还对水分子的构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glikun.com/duanpianguigushi/22035.html